客舍答顾愿甫

燕京八月青霜飞,秦庭客子悲无衣。
千里故人一书札,问我式微何不归。
驰驱失路汗无血,纵横计尽徒存舌。
三秋雨散金错囊,十年苔绣芙蓉铁。
但愿铩羽归故山,将雏栖息藩篱间。
仰看吾国有大鸟,飞鸣有意惊人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客舍答顾愿甫》是明代诗人张元凯创作的诗歌。张元凯作为明朝的文人,其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以下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张元凯,字子高,号南湖居士,生于明代,是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他的生平不详,但据资料显示,他的作品在当时就颇受推崇,对后世亦有影响。
  1. 原文赏析
  • 《客舍答顾愿甫》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以及对归乡渴望的强烈情感。诗中“燕京八月青霜飞,秦庭客子悲无衣”描绘了北方深秋的寒冷天气和身处异乡的游子孤独感;“千里故人一书札,问我式微何不归”则是表达了对远方友人书信往来的期待以及自己的迷茫与无奈。
  • 诗中还体现了一种壮志未酬、欲归故乡的豪情,如“三秋雨散金错囊,十年苔绣芙蓉铁”等句子,通过夸张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和对未来的憧憬。
  1. 作品背景
  • 《客舍答顾愿甫》创作于明代,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张元凯流落或暂居外地时所作。当时社会环境复杂,文人多有仕途不顺之苦,因此此类诗作往往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
  1. 文化意义
  • 《客舍答顾愿甫》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明代士人群体共同心声的一种反映。诗中的情感与思想,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士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客舍答顾愿甫》不仅展示了张元凯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通过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能够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