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丙戌蹈海,奉违家君定省已四载矣。兹待罪军次,每一念至,为之黯然

猎火年年急羽书,飘零子舍竟何如!
不因阃外惊投袂,那见庭前叹绝裾!
燕语空梁泥自落,鹃啼细柳血应枯。
遥知今夜关山月,独照龙钟人倚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余自丙戌蹈海,奉违家君定省已四载矣。兹待罪军次,每一念至,为之黯然》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责任和国家使命的责任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
  • 韩愈在文学上提倡“文以载道”,主张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教化作用,其作品多涉及政治、哲学和道德问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诗句一:“余自丙戌蹈海,奉违家君定省已四载矣。”
  •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从丙戌年开始离家,远离家乡,无法在家侍奉父母。这里的“蹈海”形象地描绘了韩愈为了仕途而远赴南海的艰辛旅程。
  • 诗句二:“兹待罪军次,每一念至,为之黯然。”
  • “兹待罪军次”指的是作者现在正在军中服役,等待处罚或处理。这里的“黯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1. 诗歌主题分析
  •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对父母的敬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忠诚和责任的认识。尽管面临困境,但作者仍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与对国家的忠诚。
  1. 历史背景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许多重要人物活跃的时代。韩愈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高度的成就,更在思想内容上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诗歌这种形式,韩愈传达了他的思想观点和人生态度。

《余自丙戌蹈海,奉违家君定省已四载矣。兹待罪军次,每一念至,为之黯然》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对家族责任和国家使命的深刻思考,展示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