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天涯又岁寒,强将枯影对辛盘。
乡思暗逐鲸波写,世事明随渔火看。
柏叶尊前催律吕,莲花漏上换支干。
江山百战浑非旧,留得磻溪把钓竿。
壬辰除夕,寓湄洲禅院
介绍
《壬辰除夕,寓湄洲禅院》是明代诗人张煌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创作背景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人。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志士和诗人。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曾因反对明政府而被捕并牺牲。其诗作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沉的历史感。诗歌原文及解析:
浪迹天涯又岁寒,强将枯影对辛盘。
乡思暗逐鲸波写,世事明随渔火看。
柏叶尊前催律吕,莲花漏上换支干。
江山百战浑非旧,留得磻溪把钓竿。内容解析:
诗中“浪迹天涯又岁寒,强将枯影对辛盘”表达了诗人浪迹天涯、岁月变迁的孤独与坚韧,以及面对生活的无奈和坚持。“乡思暗随鲸波写,世事明随渔火看”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清醒认识。“柏叶尊前催律吕,莲花漏上换支干”则描绘了宴会上的雅致与时光的流转。最后一句“江山百战浑非旧,留得磻溪把钓竿”则展现了诗人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初心的态度。历史背景:
明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张煌言身处乱世之中,其诗作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壬辰除夕,寓湄洲禅院》创作于张煌言被俘期间,反映了他身处逆境却依旧保持坚定信念的情操。艺术手法: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韵律严谨的七言律诗形式,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高洁的人格魅力。如“柏叶尊前催律吕”,通过饮酒赏月来抒发内心的孤寂与哀愁。作品影响:
《壬辰除夕,寓湄洲禅院》作为张煌言的代表诗作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寓湄洲禅院》不仅是张煌言个人经历与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一部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反映了明代末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文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