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除夕,寓湄洲禅院

浪迹天涯又岁寒,强将枯影对辛盘。
乡思暗逐鲸波写,世事明随渔火看。
柏叶尊前催律吕,莲花漏上换支干。
江山百战浑非旧,留得磻溪把钓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壬辰除夕,寓湄洲禅院》是明代诗人张煌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创作背景及其意义:

  1. 作者简介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人。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志士和诗人。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曾因反对明政府而被捕并牺牲。其诗作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沉的历史感。

  2. 诗歌原文及解析
    浪迹天涯又岁寒,强将枯影对辛盘。
    乡思暗逐鲸波写,世事明随渔火看。
    柏叶尊前催律吕,莲花漏上换支干。
    江山百战浑非旧,留得磻溪把钓竿。

  3. 内容解析
    诗中“浪迹天涯又岁寒,强将枯影对辛盘”表达了诗人浪迹天涯、岁月变迁的孤独与坚韧,以及面对生活的无奈和坚持。“乡思暗随鲸波写,世事明随渔火看”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清醒认识。“柏叶尊前催律吕,莲花漏上换支干”则描绘了宴会上的雅致与时光的流转。最后一句“江山百战浑非旧,留得磻溪把钓竿”则展现了诗人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初心的态度。

  4. 历史背景
    明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张煌言身处乱世之中,其诗作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壬辰除夕,寓湄洲禅院》创作于张煌言被俘期间,反映了他身处逆境却依旧保持坚定信念的情操。

  5. 艺术手法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韵律严谨的七言律诗形式,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高洁的人格魅力。如“柏叶尊前催律吕”,通过饮酒赏月来抒发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6. 作品影响
    《壬辰除夕,寓湄洲禅院》作为张煌言的代表诗作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寓湄洲禅院》不仅是张煌言个人经历与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一部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反映了明代末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文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