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闇公监军北上二首

鱼檄朝来幕府传,夕携龙节上楼船;
元卿未许先开径,士雅还期共着鞭。
始识山中留宰相,非关海外觅神仙。
伫看露布横飞处,不是凉州倚柱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徐闇公监军北上二首》是明朝诗人张煌言所创作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著,号陶庵,又号梁溪,浙江宁波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抗清志士,与郑成功合作抗击清朝军队,最终不幸壮烈牺牲在抗清斗争的最前线。
  1. 诗歌原文
    鱼檄朝来幕府传,夕携龙节上楼船;元卿未许先开径,士雅还期共著鞭。始识山中留宰相,非关海外觅神仙。伫看露布横飞处,不是凉州倚柱年。
    海上二首(其二):屈指蒙尘近十秋,每怀若作济川舟。

  2. 诗歌赏析

  • 第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徐闇公监军北上的关切和期待。首句“鱼檄朝来幕府传”,意味着战争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朝廷,而第二句“夕携龙节上楼船”则是说晚上就要带着象征权力的龙节登上战舰。第三四句“元卿未许先开径,士雅还期共著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奋斗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豪迈的情感。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 第二首:通过“屈指蒙尘近十秋”,“每怀若作济川舟”,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艰辛。诗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期望。最后两句“伫看露布横飞处,不是凉州倚柱年”则寄寓了诗人对于胜利的期盼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是在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后,张煌言等人起兵抗清的背景下创作的。这一时期,明朝的灭亡和清军的侵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而张煌言和他的同伴们为了抵抗外敌,保卫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送徐闇公监军北上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友情和国家忠诚的诗歌,也是一段历史记忆的记录。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那些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安宁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的伟大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