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产峄阳,百尺巢风雨;
时作白龙吟,天然发宫羽。
斫为爨下材,遂与枣栗伍;
中郎秉玄鉴,勿因积薪阻。
饰以琬琰姿,摩娑一再鼓;
清声动天地,神物焕今古。
士诚贵知音,此道已如土。
孤桐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桐吟》是明代诗人张煌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分析:
诗歌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明末清初之际,具体时间为崇祯十五年(1642年)。当时,张煌言作为明朝的一名举人,因不满明朝末期的政治腐败,毅然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投身于抗清事业中。他的这种选择不仅显示了一种个人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也反映了他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坚守。
主题内容:在《孤桐吟》中,张煌言通过描绘梧桐树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的“孤桐”象征了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而梧桐的高大挺拔也象征着诗人自身的志向和决心。诗中的意象与诗人的生平经历形成了深刻的共鸣,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风貌。
艺术特色:张煌言在《孤桐吟》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诗中的“天质自森森”形容梧桐树根深叶茂、孤高挺直的特性,而“凌霄不屈己”则表达了诗人面对逆境依然坚持自我、不屈服的决心。此外,诗歌的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感人,充分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孤桐吟》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作品。张煌言通过这首诗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对于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