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产峄阳,百尺巢风雨;
时作白龙吟,天然发宫羽。
斫为爨下材,遂与枣栗伍;
中郎秉玄鉴,勿因积薪阻。
饰以琬琰姿,摩娑一再鼓;
清声动天地,神物焕今古。
士诚贵知音,此道已如土。
孤桐产峄阳,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侯使臾骈召伯宗来食,曰:“日旰矣。”伯宗至。食之,渴而如汤。宾奉觞上寿,伯宗降酬,拜三,稽首焉。宾升闻钟声曰:“异哉!吾闻大者如贯珠,小者如贯黍,今夫玉磬也,大者如升,小者如庾,夫如是者,何足以大雅?”宾有降者,问其故。宾曰:“以寡君之贵,亲故于敝邑,辱赐饮食,敢不荐良?若由大路,则三望之外;若由曲阜,则二望之上;若由梁山,则一望之下。道之远迩,所由甚微,所以旷然。今子相我饮,虽无嘉肴,亦已足矣。虽然,若有嘉肴,请尝此。”
百尺巢风雨:梧桐树高百尺,能承受风雨的侵蚀。
时作白龙吟:时而发出宛如白色蛟龙的鸣叫声。
天然发宫羽:自然地发出如同宫廷音乐般的音调。
斫为爨下材:被砍伐下来做灶下的材料。
遂与枣栗伍:最后和枣、栗一起食用。
中郎秉玄鉴:中郎指的是张华,他善于鉴别人才。
勿因积薪阻:不要因为堆积柴火而阻碍。
饰以琬琰姿:装饰以美玉的样子。
摩娑一再鼓:反复敲击琢磨。
清声动天地:发出的声响清晰悦耳,能使天地为之震动。
神物焕今古:使神灵都焕然一新。
士诚贵知音:士人真诚地珍视能够理解自己志趣的人。
此道已如土:这种道理已经如同泥土一样平常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桐树从幼苗到成材、再到被砍削使用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首句“孤桐产峄阳”写桐树产自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城),这是桐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之一。“孤桐”表明作者对桐树的珍视之情。
颔联“百尺巢风雨”进一步描写桐树的成长过程。梧桐树高百尺,能承受风雨的侵蚀,这既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比喻,表示人生要坚韧不拔,才能成就大业。
颈联“时作白龙吟,天然发宫羽”进一步描绘桐树发出的声响,既有白龙般的吟唱,又有宫廷音乐般的旋律。这声音既美妙又悠扬,仿佛能穿透人心。
尾联“斫为爨下材,遂与枣栗伍”则转入现实生活,将桐树砍削下来作为燃料使用,与枣、栗等食物一同烹煮。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桐树成长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典故,使得诗歌内容充实、富有哲理。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