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戊戌,余行年已三十九矣。抚时感事,遂以名篇

人生百岁安得有,我今草草三十九。犹忆中原荡赤风,结束辞家岁在酉;
银鱼尝挂铁裲裆,金马长悬玉匕首。江东霸气倏萧条,纯钩锈涩沈枪朽;
纵横露布浪飞书,突兀星槎莽犯斗。风云缩朒帝应嗔,日月膏肓鬼亦吼。
丈夫意气岂勋名,何况文章等刍狗!头颅如许可奈何?慷慨悲歌还自诟。
太史公,牛马走;鲸涎蛟沫日攒眉,虎符龙节凭谁手!
揶揄龌龊里中儿,累累黄金窃佩肘。带砺山河安在哉?五侯空绾龟文纽!
自昔英雄多妙年,隆中、圯上相先后。如彼南阳邓仲华,丹青独画云台右;
其人须眉尚宛然,咄咄微躯真敝帚。古来何代无废兴,雌伏雄飞更某某;
上不为富春泽畔羊裘翁,下即为山中宰相天子友。
不见故侯原上瓜,请看徵士门前柳;谁能出处两无凭,踯躅千秋笑鸡口。
莫论兵,且饮酒;今人争羡古人贤,后人亦羡今人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句话出自清朝文人张之洞的《书愤》。张之洞,字孝达,号香岩,晚号南皮居士,生于1837年,卒于1909年,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和学者。他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在文学方面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书愤》是张之洞晚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诗中“岁在戊戌”指的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这一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诗人以此作为创作背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整首诗如下:

岁在戊戌,余行年已三十九矣。
抚时感事,遂以名篇。

诗的开头两句“岁在戊戌,余行年已三十九矣”,明确指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时间和作者的年龄。戊戌是天干地支的组合,表示的是1898年。“行年”则是指年龄,这里指的是作者已经三十岁了。

接下来的句子“抚时感事,遂以名篇”,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家的现状,感到痛心疾首,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里的“抚时感事”指的是作者在观察时局变化时产生的感慨,而“名篇”则是说这首诗成为了他的代表作。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张之洞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