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论兵,且饮酒;今人争羡古人贤,后人亦羡今人否?
【注释】
戊戌:指干支纪年法中的戊戌年,即1878年。行年:指人的年纪,此处指诗人的年龄。抚时感事:感慨世事。今人争羡古人贤:今人争相赞美古人的贤德。后:后人。亦:也。否:同“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戊戌年(1878年)所作,当时诗人年过半百,已届知命之年。他面对现实,感慨万千,遂以“岁在戊戌”为题,写下此诗。诗中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于时事的不满和对人生、历史的思考。
“岁在戊戌,余行年已三十九矣。”这是全诗的开头两句。诗的首句直接点出了戊戌年,表明了写作的时间。诗人通过“行年”一词,既表达了自己已经度过了三十九个春秋,又暗示了岁月不饶人,光阴荏苒,岁月蹉跎。诗人用“岁在戊戌”四字,既简洁地交代了写作的时间背景,又巧妙地将题目与诗句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引人深思。
“抚时感事,遂以名篇。”这是第二句。诗人在回顾过去的岁月之后,开始关注眼前的世界和未来的命运。他深感世事沧桑,感慨万千,于是决定创作一首传世之作。这里的“抚时”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对现实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又有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而“名篇”则是指这首诗的佳作,是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和骄傲。
“莫论兵,且饮酒;今人争羡古人贤,后人亦羡今人否?”这是第三、四句。诗人在表达自己感慨世事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认为,现在的人争相赞美古人的贤德,后人也会羡慕今人的成就。但是,这些赞美和羡慕是否真正代表了人们的内心呢?诗人对此表示怀疑。在这里,诗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功业等世俗追求的不屑一顾,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高远志向和独立人格。
这首诗通过对戊戌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人生价值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同时,诗歌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含蓄,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