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夜怀

独坐迟迟漏转深,幽栖吾自爱空林。
风摇宝树闻清籁,月满祇园见道心。
病骨岁时虚药裹,美人江海思瑶琴。
凭阑怅望遥天末,楚水燕云半不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禅房夜怀》是明代诗人梁民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禅房夜怀》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独坐静思,深夜时分所作。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夜晚往往与冥想、思考等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这首诗可能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刻的内心世界和感悟。
  2. 诗歌原文:《禅房夜怀》的原文如下:“独坐迟迟漏转深,幽栖吾自爱空林。风摇宝树闻清籁,月满祇园见道心。病骨岁时虚药裹,美人江海思瑶琴。”
  3. 诗歌风格:《禅房夜怀》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呈现,韵律严谨,语言简练。整首诗充满了禅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追求。特别是“风摇宝树闻清籁”一句,将自然的宁静与心灵的平和巧妙结合,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4. 艺术手法:《禅房夜怀》在艺术上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例如,诗人将自己与自然界的景物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寂寞;同时,通过对宝树、清籁等意象的拟人化描写,赋予了这些自然元素以生命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5. 文化价值:《禅房夜怀》作为一首禅宗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品读《禅房夜怀》,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禅宗文化的内涵,感受到其中的哲学智慧和审美情趣。

《禅房夜怀》是一首充满禅意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