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雁图

理卷霜毛宿晚汀,旅魂应自绕秋冥。
西风莫搅蒹葭水,月苦沙寒易得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雁图》是明代张泰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晚秋时节湖面上宿雁的景象。下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者信息
  • 张泰:字亨甫,号沧洲,太仓人,祖籍浙江湖。生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为卫学生,书过目辄领其要,业举子逾岁而成。性豪不喜受师拘束,颇鄙笑时辈日夜砣讫抄读陈腐文字。
  • 生平经历:天顺三年(1459年)中应天举人,其卷被刻以传。次年中乙榜不就。八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但因父母忧、疾病等原因而未得任。
  1. 作品风格
  • 艺术特点:张泰的诗歌具有雄奇隽永的特点,用笔凝练,情感深沉。他的《宿雁图》展现了秋天夜晚湖面上宿雁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作可能是在张泰晚年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人生感慨和哲学思考。《宿雁图》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
  1. 艺术价值
  • 文化意义:《宿雁图》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它不仅展示了张泰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诗歌的风格和特色。
  • 历史价值:作为现存最早的国画作品中的诗词题跋,它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明代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对于理解明清时期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泰的《宿雁图》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张泰的文学造诣,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