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舟中

十日江程春过半,渚青新长芦芽。李花几树间桃花。嫩黄烟际柳,远白水边沙。
老子老来心似水,肯教愁绪如麻。扁舟来往似仙槎。还家今有日,那得更思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舟中》是元朝文人梁寅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舟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感慨和对归家的渴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创作背景:据资料显示,这首诗是在一次旅途中所作。当时正值春季,江水渐暖,绿柳成荫,诗人乘船旅行至江边。
  2. 主题内容:此诗的主题围绕着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内心的微妙表达,展现了人在异乡的寂寞和对家的深切思念。
  3. 艺术特色:《临江仙·舟中》在艺术上表现了高度的技巧和深邃的情感。它巧妙地运用了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到春天江边的生机勃勃,同时又不失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归途的无限遐想。
  4.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文人的作品,《临江仙·舟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诗歌的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世界和社会心态。
  5. 影响传承:《临江仙·舟中》在后世被多次引用和传颂,成为研究元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它的广泛流传也使得这首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除了上述提到的关于《临江仙·舟中》的介绍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例如,在欣赏这首词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元代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状态,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

《临江仙·舟中》不仅是一首美丽的抒情诗,也是研究古代文学和人文历史的宝贵资料。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传递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于家乡、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