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刘瑞葵见寄

潇飒颠毛任雪侵,八溟波杳笛声沈。
秋临钓舫连阴雨,目断浮云怅古今。
隔郡远劳诗见寄,别君长是梦相寻。
潮阳东望不知处,慢把衷情托素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答刘瑞葵见寄》是明代张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诩:明代的文学家,字廷实,号东所,广东南海人。他师从陈献章,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曾担任户部主事,后因丁忧隐居不仕。在正德年间,被朝廷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但最终选择回归自然,其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哲学的追求。
  1. 诗歌原文
  • 潇飒颠毛任雪侵:描述了作者任由风吹动飘散的头发和胡须,感受着雪花的侵袭。
  • 八溟波杳笛声沈:意味着大海的辽阔与深邃,而笛声则显得模糊不清。
  • 秋临钓舫连阴雨:描绘了秋天时,作者坐在渔船上,外面下着连绵不断的雨。
  • 目断浮云怅古今:通过“目断”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深感慨。
  • 隔郡远劳诗见寄:表达了作者收到远方友人诗歌时的感激之情。
  • 别君长是梦相寻:暗示虽然不能亲自相见,但是在梦中也会寻找对方的身影。
  • 潮阳东望不知处:表达了一种迷茫和无助的情绪,不知自己在何处。
  • 慢把衷情托素琴:用朴素的琴音来寄托内心的情感。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诗歌以自然景象入笔,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潇飒颠毛任雪侵”中的风雨飘摇,以及“八溟波杳笛声沈”中的广袤无垠。这些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世界中,感受到那份超然脱俗的意境。
  • 情感细腻:诗歌中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如“秋临钓舫连阴雨”,不仅描绘了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别君长是梦相寻”,则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1. 诗歌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据《白沙遗言纂要》记载,张诩的创作多有其特定的生活经历和心境变化的影响。他的诗作往往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重。
  • 创作原因:张诩之所以创作这首诗,很可能是受到了友人刘瑞葵的诗歌启发。他通过回赠诗歌的方式回应友人的诗作,同时也借此表达自己对自然、友情和人生的态度。
  1. 诗歌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张诩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直达人心。如“潇飒颠毛任雪侵”一句,通过简单的词汇,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 意象丰富:张诩善于使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秋临钓舫连阴雨”,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孤独。
  1. 诗歌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次韵答刘瑞葵见寄》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 思想启示: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人们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次韵答刘瑞葵见寄》不仅是明代文人张诩的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充满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