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几载避尘氛,玄鹤青松得共群。
载酒每邀乌利子,题诗常对紫云君。
著书未遂藏山麓,丛桂犹怜护岭云。
他日结庐还此地,草堂休勒稚圭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名山几载避尘氛,玄鹤青松得共群。
载酒每邀乌利子,题诗常对紫云君。
著书未遂藏山麓,丛桂犹怜护岭云。
他日结庐还此地,草堂休勒稚圭文。
《别西樵山》是明代诗人曾鸣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内容与艺术特色:
作者介绍:曾鸣雷,南海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一六〇三)经魁。尽管具体生平细节不详,但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诗歌原文:
名山几载避尘氛,玄鹤青松得共群。载酒每邀乌利子,题诗常对紫云君。著书未遂藏山麓,丛桂犹怜护岭云。他日结庐还此地,草堂休勒稚圭文。
诗歌赏析:曾鸣雷的《别西樵山》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画面。首句“名山几载避尘氛”即点明了诗人对喧嚣都市的厌倦与向往。接下来的诗句,如“载酒每邀乌利子,题诗常对紫云君”,不仅描绘了与友人相聚的场景,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此外,“着书未遂藏山麓,丛桂犹怜护岭云”则反映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自然的依恋。最后一句“他日结庐还此地,草堂休勒稚圭文”,寄托了诗人对未来归隐生活的憧憬。
《别西樵山》不仅是曾鸣雷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象征,更是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