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衡翁太史诸公游子慎山四首

仙路披林入,星桥接汉通。
蒲萄新绿涨,螮蝀欲飞虹。
海鹤鸣花外,山鸡舞镜中。
清商移小部,明月几回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是一首明代彭年的诗作《奉同衡翁太史诸公游子慎山四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游览子慎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子慎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下面将从诗歌原文、诗歌赏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以及相关历史典故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仙路披林入,星桥接汉通。蒲萄新绿涨,螮蝀欲飞虹。海鹤鸣花外,山鸡舞镜中。清商移小部,明月几回同。

  2. 诗歌赏析

  • 彭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他用“仙路披林入”形容山路之幽深,用“星桥接汉通”比喻桥梁的巧妙设计,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 诗中的“蒲萄新绿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葡萄藤上新长出的绿叶,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而“螮蝀欲飞虹”则捕捉了彩虹出现时的美丽瞬间,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海鹤鸣花外”、“山鸡舞镜中”,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美的向往。
  • 结尾两句“清商移小部,明月几回同”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的喜悦心情,同时也暗示了友情的珍贵和持久。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其内容来看,应是在明代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文人雅士们有更多的机会游历名山大川,进行文化创作。
  • 彭年作为一名好学的文人,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览子慎山后有感而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1. 作者简介
  • 彭年(1505—1567)字孔嘉,号隆池山樵,苏州府长洲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文徵明友善。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文创作上,作品多反映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1. 相关历史典故
  • 子慎山位于今江苏省常熟市西北,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景区。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足迹,包括宋代诗人苏轼等。

《奉同衡翁太史诸公游子慎山四首》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审美情感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以及他们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和艺术表达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