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支行

龙支城头暮吹角,黄云蔽天沙草薄。
虎髯使者长安来,持麾拥盖边尘开。
城门尽是胡兵守,城外老人多白首。
拜迎使者双泪流,问云天子今安否。
自言家世丰州住,少小辞家隶军戍。
吐蕃昨日犯萧关,胡骑长驱泾陇间。
将军战败鼓声绝,弃戈遗镞填丘山。
自从陷没身为虏,五十年来在边土。
依栖部落作蕃人,生长儿孙尽胡语。
朝看烽火望中原,夜听鸣笳忆故园。
颓垣败屋谁家宅,断碛荒蹊何处村。
奉使还时报天子,早遣官军复清水。
假令年老身归死,已免游魂作胡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龙支行》是明代朱诚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朱诚泳生活在明朝中晚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动乱、民族矛盾以及个人情感等。
  • 个人经历:朱诚泳的个人经历可能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例如,他在边塞生活多年,对边疆的风土人情有深刻体验。
  • 诗歌主题:这首诗歌以边疆为背景,反映了边疆人民在战乱中的困苦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
  1. 诗歌内容
  • 边地风光:诗中提到“边地悲风声鼓角,长天万里愁云薄”,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带来的哀愁。
  • 人物形象:诗中的“碧眼羌儿屯且守,没蕃老兵无黑首”描绘了戍边士兵的形象,他们坚守阵地,面对外族的威胁。
  • 家国情怀:“汉军战死音声绝,战骨凭谁埋故山”表现了战争对士兵及其家人的巨大影响,以及对阵亡将士未能安葬的遗憾。
  • 思乡之情:“记得来时星火急,亲邻送我出前村”透露了作者离开故乡时的匆忙与不舍。
  • 历史感慨:“假若不来期速死,犹是唐家忠孝鬼”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自己忠诚不渝的信念。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龙支行》的语言简洁有力,通过对边疆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 象征意义:诗中使用了龙这一神话生物作为象征,龙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强烈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它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文化价值:诗歌中的龙意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色彩,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的主题。
  • 启示意义:通过对《龙支行》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边疆人民的苦难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1. 后世影响
  • 研究价值: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在文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教育意义:在语文教育中,《龙支行》等古典诗词作品常被用作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提升文学素养。
  • 文化传承:通过对《龙支行》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龙支行》是明代朱诚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边疆为背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边疆人民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