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邸思亲

三月韶光五月天,莱衣罢舞七经年。
草心寸寸春晖里,鹤发时时夜梦边。
组绶羁身只自苦,蓼莪兴感却谁怜。
圣朝幸喜颁恩命,乐得双亲五福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京邸思亲》是明代诗人曾镒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远在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曾镒,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主事,升浙江司郎中。他的仕途并不显赫,但他的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真挚情感,却能触动人心。
  • 诗歌风格:曾镒的诗歌风格朴实无华,注重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思考。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深刻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1. 诗歌原文
  • 三月韶光五月天,莱衣罢舞七经年。草心寸寸春晖里,鹤发时时夜梦边。组绶羁身祇自苦,蓼莪兴感却谁怜。圣朝幸喜颁恩命,乐得双亲五福全。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那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曾镒身处这样的时代环境,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时代的悲凉感。
  • 个人经历:作为官员,曾镒可能因公务繁忙而无法经常回家探望家人,这种孤独感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京邸思亲》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来反衬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展现了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和对亲情的珍视。
  • 意象运用:诗中的“草心”和“鹤发”等意象,既生动描绘了诗人的形象,也传达了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奈与辛酸。
  • 语言风格:诗句简洁明了,语言质朴自然,充分显示了曾镒作为诗人的语言功底和艺术魅力。
  1. 名家点评
  • 现代评价:现代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京邸思亲》是曾镒诗歌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历史评价:古代文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1. 轶事典故
  • 创作灵感:有学者推测曾镒的这首诗或许受到当时某种特定社会现象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诗会友,交流思想。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文人聚会上被朗诵出来的,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1. 作品影响
  • 后世影响:《京邸思亲》作为曾镒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表达乡愁和家国情怀中。
  • 传播范围:这首诗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了下来,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民间广为传颂。

《京邸思亲》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曾镒个人情感、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值得反复品读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