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复叹息,寒至暑忽易。蜉蝣宇宙间,不如雪鸿迹。
君昔朱明卧独醒,著书三万干天庭。千金不顾长楸足,万里竟塌垂天翎。
十年傲吏淹闽海,广文先生汉茂宰。解颐日盛文儒趋,强项时遭官长骇。
归来赋就疏乞休,千人伏阙欢遮留。出守宾州意非浅,拂衣啸卧罗浮幽。
夜光按剑泥涂弃,不谓山深谤犹至。莫庵天敞确乎堂,铁桥雨蚀逃庵记。
洗耳泉,白云坞,足音蓬藋人千古。网罗石室彩霞封,农谭秫饮忘秋苦。
年过四十不生男,松楸泪洒黄田山。五岳将游女未嫁,岂有大药能朱颜。
鼎鼎百年原易满,古稀七十吾今半。母老儿啼儋石无,路难命薄青衫绊。
吁嗟乎,醯鸡入瓮兔守株,长绳不系西飞乌。为君击缶耳热呼,何当南北走越胡。
海目鳄湖回首梦,侧身任尔风尘送。君不见庞鹿门,又不见叶石洞,人生有才何必用。
会须采秀云亭东,坐看海日鸡鸣涌。
叹息行贻化父山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叹息行贻化父山中》是明朝诗人曾仕鉴创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及社会现象的深刻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 作者介绍:
- 曾仕鉴(1436—1520),字伯温,号石斋,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其诗作多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 诗歌原文:
- 叹复叹,寒暑易;蜉蝣浮世,雪鸿之迹。朱明卧独醒,着书三万干天庭。千金不惜长楸足,万里竟塌垂天翎。十年傲吏淹闽海,广文先生汉茂宰。解颐日盛文儒趋,强项时遭官长骇。归来赋就疏乞休,千人伏阙欢遮留。出守宾州意非浅,拂衣啸卧罗浮幽。夜光按剑泥涂弃,不谓山深谤犹至。莫庵天敞确乎堂,铁桥雨蚀逃庵记。洗耳泉,白云坞,足音蓬藋人千古。网罗石室彩霞封,农谭秫饮忘秋苦。年过四十不生男,松楸泪洒黄田山。五岳将游女未嫁,岂有大药能朱颜。鼎鼎百年原易满,古稀七十吾今半。母老儿啼儋石无,路难命薄青衫绊。吁嗟乎,醯鸡入瓮兔守株,长绳不系西飞乌。为君击缶耳热呼,何当南北走越胡。海目鳄湖回首梦,侧身任尔风尘送。
-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歌通过对比与对照,揭示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权力与自由、才华与命运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艺术特色: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如“雪鸿之迹”象征高洁的品格,“长楸足”比喻执着的追求,“垂天翎”则暗示了壮志未酬的遗憾。这些意象的组合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创作背景:
- 根据现存资料,曾仕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因此,《叹息行贻化父山中》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变迁、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责任感有关。
- 文化价值:
- 《叹息行贻化父山中》不仅是曾仕鉴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明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追求。同时,它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能够在欣赏古代诗歌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力量。
《叹息行贻化父山中》作为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以及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