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至楚雄

楚雄城郭暮云间,城上悲笳惨客颜。
僭国曾称白鹿郡,居人犹说卧龙山。
葡萄直自张骞得,薏苡空随马援还。
今日封疆非汉土,王师无地不平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至楚雄》是明代诗人程本立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世界。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具体介绍如下:

  1. 诗人简介
  • 生平:程本立,字伯淳,号东阳,明代著名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尤擅长五言、七言律诗。
  •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与背景,目前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来明确指出其创作年代和具体情境。然而,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象,可以推断这首诗应是在明朝时期创作的。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晚至楚雄》楚雄城郭暮云间,城上悲笳惨客颜。僭国曾称白鹿郡,居人犹说卧龙山。葡萄直自张骞得,薏苡空随马援还。今日封疆非汉土,王师无地不平蛮。
  • 诗意解析:诗中首句“楚雄城郭暮云间”勾勒出一幅楚雄古城傍晚时分的静谧而苍茫的画面,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具有浓厚历史感的背景图景。次句“城上悲笳惨客颜”,则通过笳声的悲凄表达了边疆守军的哀愁和对故乡的思念,进一步加深了诗中情感的层次。接下来的两句“僭国曾称白鹿郡,居人犹说卧龙山”,提到了楚雄曾是某个王朝的地方,但现已成为异域之地,城中居民仍旧谈论着昔日的故土,流露出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两句“葡萄直自张骞得,薏苡空随马援还”,则是通过葡萄与薏苡的生长,象征着虽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如张骞出使西域),但现在却成为了边疆的产物,表达了一种时空变迁的感慨。末句“今日封疆非汉土,王师无地不平蛮”则强调了现在的地理环境已经不再属于汉朝的版图,边疆的和平需要王师去维护,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事务的关注和思考。
  1. 历史地理背景
  • 地理位置:楚雄位于云南中部地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中部,东接昆明,西连大理,南至普洱,北达攀枝花。这样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了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 历史沿革:楚雄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曾是白鹿国的都城之一。同时,这里也是古代英雄人物卧龙山传说的发生地,这些历史元素为当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晚至楚雄》运用了典型的古典七言律诗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布局和丰富的意象堆砌,展现出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例如,诗中的“葡萄直自张骞得”与“薏苡空随马援还”等句子,巧妙地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融入自然景象之中,既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又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 文化内涵:通过对楚雄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诗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一个地域风貌的再现,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一种赞颂。

除了以上分析外,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历史考证: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脉络。
  • 艺术鉴赏:对于古典诗歌等文学作品而言,欣赏其中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同样重要。诗人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艺术表现方法。
  • 文化传承: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它们背后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在欣赏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文学对文化的传承作用和影响。

《晚至楚雄》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历史感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明朝诗人程本立的文学才华和深厚功底,还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刻的历史反思,传达出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的深切关注。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