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至遏逆村

陇树千行立,溪云一缕生。
登山复涉水,正是蜀中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至遏逆村·其二》是明代诗人程本立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如下:地入临安界,山藏遏逆村。夷门解迎客,牵马到柴门。秋来往往动归思,陆贾装中半是诗。鸿雁声高相别处,凤凰池好待飞时。乘车载笠将何日,楚尾吴头更对谁。想得到家初雨雪,岭梅先有寄人枝。此诗通过描述一个村庄的宁静与美丽,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美好回忆

这首诗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地入临安界,山藏遏逆村”,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场景。临安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而遏逆村则可能隐藏在群山之中,这种描述不仅增加了诗句的意境,也为理解诗意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

“夷门解迎客,牵马到柴门”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村庄迎接客人的热情场景。这种热情接待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也为诗歌增添了一种温馨的气氛。

“秋来往往动归思,陆贾装中半是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陆贾是一位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装束常常被用作表达思念之情的象征。这里的“秋”字可能指秋天的来临,象征着诗人对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感到惆怅。

“乘车载笠将何日,楚尾吴头更对谁”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和迷茫。楚国和吴国的边界在地理上相隔遥远,暗示着诗人对于未来的生活方向感到困惑。

《晚至遏逆村·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像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故事的画卷,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美好回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