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章生文喜

学不成名志肯休,奈何天意拂人谋。
封章未达黄金殿,作记先登白玉楼。
夜雨西窗闲笔砚,秋风荒冢自松楸。
十年高谊今安在,不觉沾衣涕泪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章生文喜》是明代程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展现,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对其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挽章生文喜》作为程通的代表作,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诗句“学不成名志肯休”不仅表达了对知识渴望未获满足的遗憾,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功名的执着追求。此外,诗中“奈何天意拂人谋”则流露出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这种对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反思,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共鸣。

从历史背景来看,《挽章生文喜》创作于明朝初年,那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土壤。明初的政治格局复杂,战乱频繁,许多士人不得不随王南迁。程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写下此诗,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诗中“封章未达黄金殿,作记先登白玉楼”等句子,描绘了士人在乱世中的求索与奋斗,这种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挽章生文喜》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节奏感,每一句都充满了音乐美。特别是“夜雨西窗闲笔砚”,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感受,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同时,整首诗结构严谨,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巧妙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从社会影响来看,《挽章生文喜》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社会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其内容深刻,许多后世的学者和文人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传诵,使得该诗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贵之作。此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思考,至今仍能给现代人带来启示和借鉴。

《挽章生文喜》是一首集文学艺术性与社会思想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了解并欣赏这首诗,不仅能增加文学修养,还能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