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燕歌行

黄榆白苇连塞北,眼底穹庐皆虏贼。屯空杀气连云飞,壮士相看失颜色。
元戎奉诏玉门关,锦帐牙旗垒阵间。独把一麾专节钺,俦能三箭定天山。
单于生长乐边土,绕帐牛羊牧秋雨。闲中聚唱凉州词,醉后起为胡旋舞。
鱼龙川头古树腓,纥干山前飞鸟稀。紫髯胡儿眼双碧,大腹匈奴腰十围。
徐君远戍边庭久,况复东海簪缨后。伐敌能谙虎豹韬,次功应位麒麟首。
愤时气节人不知,唾手功名今未有。秋清长剑倚南天,夜半孤城临北斗。
莫言白眼众纷纷,伫看高垂竹帛勋。君不见酂侯知国士,登坛终拜大将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和燕歌行》并非唐代童轩所作,而是高适的作品。这首诗作是高适在唐玄宗时期创作的,旨在咏叹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并借以表达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介绍:《再和燕歌行》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他以其雄浑豪放的诗风,被后人广泛传颂。高适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边塞、战乱、征戍等主题,尤以描绘战场生活的诗篇最为人所称道。

  2. 诗歌原文:《再和燕歌行》原文如下:“黄榆白苇连朔方,狐兔猖獗犯边疆。眼望穹庐皆虏贼,身陷绝地无归乡。”此诗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边疆战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在边塞艰苦环境中所承受痛苦与牺牲的深切同情。

  3. 诗歌内容:诗中描述了黄榆白苇连绵不绝的景象,以及狐兔猖獗侵犯边疆的情景。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述,诗人巧妙地将边塞的自然风貌与战争的残酷现实相融合,展现了一种悲壮而又沉痛的氛围。诗中还提到了“眼望穹庐皆虏贼”,这句表达了战士们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敌人的仇恨,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身处绝境中的无助与绝望。

  4. 诗歌风格:《再和燕歌行》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深刻。高适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度,通过对战场景象的描写,传达出对将士们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战争悲剧的反思。该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5.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是在唐朝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高适作为当时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也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这首诗不仅是高适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6. 后世影响:高适的《再和燕歌行》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高适的手法,尤其是在运用律句和韵律方面,都受到了他的影响。高适的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再和燕歌行》不仅是高适个人的杰作,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边塞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及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