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衍圣公昆弟

不见王孙已数年,每过东兖即茫然。
蒹葭自幸陪双玉,葩藻还能值几钱。
良夜有情应下榻,薰风无计可停船。
鱼笺一尺凭谁送,济水东流月渐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衍圣公昆弟》是明代诗人程敏政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人简介
  • 程敏政,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其诗作多反映时代风貌,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在政治生涯中多次遭遇变故,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 程敏政的生平与作品反映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时代的深刻感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1. 诗词原文
    不见王孙已数年,每过东兖即茫然。
    蒹葭自幸陪双玉,葩藻还能值几钱。
    良夜有情应下榻,薰风无计可停船。
    鱼笺一尺凭谁送,济水东流月渐圆。

  2. 诗词赏析

  • 首联“不见王孙已数年,每过东兖即茫然”:诗人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间的无奈。这里的“王孙”指衍圣公或其家族成员,而“数年”暗示着长时间的分离。“每过东兖即茫然”则描绘了诗人每次经过东兖时所感受到的迷茫与怅惘。
  • 颔联“蒹葭自幸陪双玉,葩藻还能值几钱”: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诗人自己比作芦苇,暗示自己的才华与德行难以与高位者相提并论。“双玉”暗指衍圣公的高贵身份,而“花藻”指的是华丽的文采或学识。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既表达了自卑感,又体现了谦逊。
  • 颈联“良夜有情应下榻,薰风无计可停船”: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异地他乡的孤独与无助。“良夜有情应下榻”意味着诗人希望能得到一个温暖的住所,以慰籍自己的思乡之情。然而,“薰风无计可停船”则表达了诗人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徒增惆怅。
  • 尾联“鱼笺一尺凭谁送,济水东流月渐圆”:诗人通过使用“鱼笺”,象征性地表达了他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济水东流月渐圆”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心中期盼团圆的愿望。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1. 历史背景
  • 《寄衍圣公昆弟》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政治动荡时期,特别是明中期的官场变动。这一时期,朝廷内外的权力斗争频繁,许多官员因此遭受打击。诗人程敏政作为当时的一位文人,其仕途也经历了起伏不定。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哀愁的诗篇。
  1. 艺术特色
  • 对比鲜明:诗中的对比手法十分明显,如将诗人自我比作低贱的芦苇,与尊贵的衍圣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时,诗人的自我贬低与对友情的渴望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意象丰富: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蒹葭”、“双玉”、“鱼笺”等,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还深化了主题,使读者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心境。
  1. 文化意蕴
  • 忠义思想:程敏政通过对衍圣公的怀念,间接表达了对忠诚与义气的崇尚。他认为真正的忠诚不仅仅是对权力的依附,更是对道德原则的坚守。
  • 隐逸情怀:诗中的“不可见王孙”,反映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过一种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寄衍圣公昆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