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萱

阶前五月萱花吐,日日见花如见母。
对花不觉双泪垂,安得花前彩衣舞。
人言种花忧可忘,孝子之忧江水长。
花残却有再开日,暮雨萧萧空北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慕萱》是明代诗人程敏政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思念以及对生命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程敏政(1445—1499)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字克勤,号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等。他出生于徽州府休宁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程敏政在成化年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编修、左谕德等职,以学问渊博著称于世。
  • 作品:《慕萱》是其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除了《慕萱》,程敏政还著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以及《篁墩集》,这些作品均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1. 诗作原文
  • 诗句:阶前五月萱花吐,日日见花如见母。 对花不觉双泪垂,安得花前彩衣舞。人言种花忧可忘,孝子之忧江水长。 花残却有再开日,暮雨萧萧空北堂。
  • 解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首句“阶前五月萱花吐”描绘了五月时节萱草花开的景象,象征着母亲的爱如花般绽放。接下来的诗句“日日见花如见母”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依赖。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诗歌作为表达个人情感与思想的主要形式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创作和发展。
  • 文学地位:明代诗歌继承了唐宋诗词的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程敏政作为明代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慕萱》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明代诗歌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通过对《慕萱》及其作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氛围和文学成就。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萱”即忘忧草,常被用作象征母爱和家庭的象征。诗人通过描绘忘忧草的生长和凋零,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无限追忆和深切的哀悼。
  • 情感表达:整首诗贯穿着强烈的情感色彩,从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到对生死无常的感慨,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引人深思。《慕萱》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明代诗歌中的佳作。
  1. 社会影响
  • 读者群体:作为明代的诗歌代表之一,《慕萱》吸引了众多后世读者的关注和研究。它不仅是文学爱好者了解明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伦理观念的重要资料。
  • 传播与接受:尽管《慕萱》是一首古代诗歌,但其影响力并未因此减弱。通过现代的文学研究和文化交流,这首诗及其作者程敏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得以广泛传播和接受,成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慕萱》不仅作为一首文学作品被人们所熟知,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更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欣赏。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故事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