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平远台

无诸行乐后,黛色属禅宫。
不藉空王力,何知伯者功。
高城隔海气,古木杂山风。
未到人先说,金鳌万井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于山平远台》是明朝诗人童珮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哲理的深刻思考。接下来,将对《于山平远台》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和翻译
  • 原文:无诸行乐后,黛色属禅宫。不藉空王力,何知伯者功。高城隔海气,古木杂山风。未到人先说,金鳌万井中。
  • 译文注释:诗中的“无诸行乐后,黛色属禅宫”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境界。”不藉空王力,何知伯者功”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修行与成就的反思与自问。而“高城隔海气,古木杂山风”则形象地描绘出一幅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画面。
  1. 艺术特色及鉴赏
  • 意境深远:《于山平远台》通过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静谧而深邃的艺术世界。
  • 意象丰富: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黛色”、“禅宫”、“海气”、“古木”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画面感。
  1.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 创作背景:《于山平远台》的创作背景是明代,这一时期的文学氛围浓厚,文人雅士众多,诗坛竞争激烈。童珮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 文化地位:《于山平远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于山平远台》不仅是童珮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