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谣

越州城,城何高,四十五里之周遭。洼地填为基,陂陀凿成壕。
白昼鞭笞夜击櫜,石民之骨灰民膏,越城虽高越民劳。
越民劳未已,我田未耕又科米。忙忙筑城归种禾,又恐无米供官科。
禾苗未青得秋雨,城吏打门夜如虎。为言雨后新城摧,要我荷锸城上来。
城泥不干不敢回,又恐夜半闻春雷。城头一雨城一动,越民登城向天恸。
民心似与雨有仇,天意实谓城无用。当年当年天下平,天下无贼越无城,乃知在德不在兵。
愿无修城愿修德,使民复睹无城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越城谣》是元代诗人程国儒的作品,包含了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评析、写作背景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越城谣》,又名《古越歌》。它是一首描写越地人民生活困苦与抗争精神的诗歌。这首诗反映了元末社会动乱时期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 原文翻译:在这首诗中,程国儒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越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为保卫家园所做的努力。”白昼鞭笞夜击橐,石民之骨灰民膏,越城虽高越民劳”,描述了越地百姓在白天被鞭打,夜里还要劳作的情景,以及他们为了生存而忍受的苦难。
  3. 作品赏析:此诗不仅是对越地人民生活状态的直接反映,也是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它表达了诗人对底层民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压迫者的愤怒。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元末社会动荡不安的气息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评析研究:对于《越城谣》的研究,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有研究者指出,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越地人民的生活困境,还揭示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和压迫现象的严重性。
  5.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程国儒生活在元朝初年,其创作《越城谣》时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矛盾密切相关,通过对越地人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越城谣》作为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元末时期社会的复杂面貌,也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