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来青轩对月

地白钟声寂,山秋夜色多。
倚阑成雪界,按户即天河。
野气沉平楚,池光转碧萝。
忽闻清籁发,凄绝独如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山来青轩对月》是明代诗人董应举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这首诗不仅以其优美的词句吸引了众多读者,也反映了作者董应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董应举,字崇相,明福州府闽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天启时累迁为右副都御史,管理天津至山海屯务,颇有成效。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
    地白钟声寂,山秋夜色多。
    倚阑成雪界,按户即天河。
    野气沉平楚,池光转碧萝。
    忽闻清籁发,凄绝独如何?
  • 译文
    夜深人静,月光下大地一片洁白,钟声寂静无声;
    山中秋意渐浓,夜色中景色显得格外宁静。
    倚着栏杆仿佛踏进了雪的世界,每扇门窗都像银河般流淌着光芒。
    四周的野气渐渐沉静,池塘的波光转动着碧绿的荷叶。
    忽然传来清幽的笛声,这凄凉的声音让我感到无法承受。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从“地白钟声寂,山秋夜色多”开始,诗人就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空和秋天的山水画。
  • 诗中的“倚阑成雪界,按户即天河”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夜晚的静谧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1. 写作背景
  • 董应举作为一位官员,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其政治观点,但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间接反映了他对自然和谐与内心平静的追求。
  1. 主题思想
  • 诗的主题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和与超脱。通过月光、山色、水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特别是诗的开头两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很好地营造了夜晚的氛围。

《西山来青轩对月》不仅是董应举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明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