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过金山寺

一拳浮玉,中流砥柱,茫茫烟水迷云树。年来两过未曾登,那知张祜题诗处。
南北横分,古今几度,拿舟三老随歌渡。歌声幸莫感伤人,江流一任人来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 · 过金山寺》是明代董剑锷创作的一首歌曲

这首词作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展开介绍这首词的内容、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 内容概述
  • 景色描绘:通过“一拳浮玉,中流砥柱”等句,形象地描述了金山寺的地理位置和雄伟气势。
  • 历史感慨:提到作者曾两度来到金山寺,却未登顶,体现了对历史遗迹的敬畏及个人体验的遗憾。
  • 文化意蕴:提到了张祜题诗处,显示了词作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 情感表达:通过对歌声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的闲适与自由的情感状态。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期,文人墨客们往往有着较为开阔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
  • 作者生平:董剑锷,作为一位明末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 艺术特色:董剑锷擅长诗词,此词可能是其艺术创作之一,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词人巧妙地运用“一拳”“中流砥柱”等意象,将金山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现出来。
  • 情感渲染:通过“歌声幸莫感伤人,江流一任人来去”两句,抒发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态度。
  • 语言风格:整首词语言朴实而不失韵味,既展现了词人的文学素养,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
  1. 文学价值
  • 文化传承:此词不仅展示了金山寺的自然风光,还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 艺术鉴赏:词中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为后世提供了艺术鉴赏的重要参考。
  • 思想启迪:通过对自然和历史的描写,词作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与自然的深入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启发作用。

《踏莎行 · 过金山寺》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作,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词,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