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判南山不可移,颂声宁独美双岐。
即看华表含愁意,正是秦宫照胆时。
天子再传关右事,史家添入岘亭碑。
却金应拜黄金赐,名姓书屏黼扆知。
题璇源张郡侯却金舆颂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璇源张郡侯却金舆颂册》是一首由明代著名文人董其昌创作、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七言律诗。该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技巧,也在哲学和文化层面表达了深刻的思想。以下是对该诗及其背景的介绍:
作者简介:董其昌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号香光居士,出生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是明代晚期的重要文人代表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进入官场到因政治原因辞官归隐的转变,这期间他不仅在书法和绘画上有所成就,也留下了许多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歌原文:《题璇源张郡侯却金舆颂册》的全文如下:“此判南山不可移,颂声宁独美双岐。即看华表含愁意,正是秦宫照胆时。天子再传关右事,史家添入岘亭碑。”这首诗通过描绘南山不可移转的坚定意志以及颂声的美丽和双重意义,表达了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赞美与尊敬。
诗歌鉴赏:董其昌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张郡侯个人功绩的赞颂,更是对其精神的一种寄托。诗中提及“南山”象征坚定不移的信念,而“颂声”则代表了人们对张郡侯功绩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通过对《题璇源张郡侯却金舆颂册》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是董其昌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明代末期文人精神风貌的反映。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巧妙的语言运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其哲学和道德价值则在于对忠诚、坚韧不拔等价值观的强调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