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刘燕及明二首

乍把琼枝恍旧游,平生左袒为刘侯。
即看竹素千秋事,能废江湖万古流。
鸥侣共依天上座,雁声孤□月中楼。
新诗大有牢骚语,翻耐高歌散旅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刘燕及明二首》是陶渊明的作品之一,体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田园诗上,开创了“田园诗派”的先河,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1. 作品原文
    日暮客愁新,山中世外亲。
    风声随步转,泉声与心淳。
    树影摇清夜,钟声隔翠云。
    此身虽物外,心事在柴门。

  2.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山中的经历,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
  • 清新脱俗:陶渊明的语言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雕饰,能够直接触及读者的内心,体现了他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情趣。
  1. 主题思想
  • 归隐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山中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 人与自然:诗中的“风声”、“泉声”等元素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生机,而“心事在柴门”则暗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酬刘燕及明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古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