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胡小山鹾台苦雨二首

单车却厌雨师迎,御史能将铁笔耕。
遂有文章驱鳄暴,未容鼓吹杂哇鸣。
为忧藜藿无宁宇,若作盐梅可荐羹。
自是补天还补漏,巢居何事旅魂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胡小山鹾台苦雨二首》是明代董其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明人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董其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画家,擅长山水画,师法多家,尤以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为宗。他的画作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 诗歌原文与翻译: 单车却厌雨师迎,御史能将铁笔耕。遂有文章驱鳄暴,未容鼓吹杂哇鸣。为忧藜藿无宁宇,若作盐梅可荐羹。自是补天还补漏,巢居何事旅魂惊。

  3. 诗歌赏析: 《酬胡小山鹾台苦雨二首》共包含两首,每首都通过不同的情感角度展示了董其昌对胡小山的深厚情谊和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第一首通过描绘诗人面对雨天时的心态转变,从最初的厌恶到最后的接受,再到自我安慰,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心理变化和对友人的关怀。第二首则通过对比诗人与友人的不同境遇,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不幸的同情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酬胡小山鹾台苦雨二首》是董其昌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创作出具有深刻哲理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董其昌作为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