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赐午门百麦饼宴恭纪

社筵重举五朝仪,衎衎千官式晏迟。
列鼎几承明主赐,回波不数近臣词。
麦秋好及樱桃信,肉食能忘藜藿私。
为问大酺颁汉诏,何如含哺颂尧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敕赐午门百麦饼宴恭纪》是明代诗人董其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讨论:

  1. 作者介绍:董其昌,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 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

  2. 诗歌原文:尝新诏墨九霄温,簪笏晨趋建礼门。谷有嘉名居稷后,天临广宴陋膏屯。大烹巳叶彤弓什,正席先叨熟釜恩。社筵重举五朝仪,衎衎千官式晏迟。列鼎几承明主赐,回波不数近臣词。麦秋好及樱桃信,肉食能忘藜藿私。为问大酺颁汉诏,何如含哺颂尧时。

  3. 文学价值分析

  • 艺术风格:《敕赐午门百麦饼宴恭纪》在艺术表现和技巧上展现出董其昌的书法造诣,尤其是其对唐代书法家的学习和借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显示出其高超的技巧,如使用“九霄温”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主题思想:该诗反映了董其昌对于官场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个人修养的重视。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 历史背景:董其昌生活在明朝晚期至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诗歌创作往往带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1. 文化意义:通过董其昌的诗歌,不仅可以看到明朝晚期的文化风貌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还能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操守的追求。董其昌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历史上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敕赐午门百麦饼宴恭纪》不仅是董其昌个人的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明朝晚期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道德操守的坚持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