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郊台

吴王城外拜郊台,山色湖光共绕回。
终古翠华随水去,何年玉牒为天开。
斜阳一笛牛羊下,细雨千帆云鸟来。
忠死佞存堕霸业,登临不尽客兴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拜郊台》是明代诗人文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越城桥边的景象,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与生平: 文彭是明代苏州府长洲人,别号渔阳子、国子先生,是文徵明的长子。他工书画,尤精篆刻,并有《博士诗集》等著作。
  • 诗歌创作: 《拜郊台》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对古代建筑或历史遗迹的考察有关。在游览越城桥时,他可能被周围的风景所触动,从而激发了创作灵感。
  1. 文学特色
  • 艺术表现手法: 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意象,如“越兵一去无消息”和“台边野花空自开”,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反思。
  • 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押韵和节奏的把握,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和音乐感。
  1. 文化意义
  • 历史与现实: 《拜郊台》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自然景观描述,更蕴含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通过对古迹的描述,诗人可能在表达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感悟。
  • 艺术价值: 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拜郊台》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它的创作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拜郊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代文人的艺术造诣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