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之建昌

邂逅东山上,别来仅瞬息。
顾我双发班,看子头尽白。
焉知沧海外,桑田几变易。
感叹谁能平,闻道庶不惑。
子今造麻姑,端详问消息。
鸣鹿得野蘋,呼朋与共食。
得诀子勿忘,再晤相与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友之建昌》是明代诗人杨起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别离时的不舍与哀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邂逅东山上,别来仅瞬息。顾我双发班,看子头尽白。
    焉知沧海外,桑田几变易。感叹谁能平,闻道庶不惑。子今造麻姑,端详问消息。鸣鹿得野蘋,呼朋与共食。得诀子勿忘,再晤相与悉。

  2. 作者简介

  • 杨起元:字贞复,号复所,广东归善人,明代文学家、官员。万历五年进士,曾任吏部左侍郎等职。杨起元在官场上颇有成就,但晚年因政治斗争而受到排挤。他的文学作品多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其中《送友之建昌》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律诗形式,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沧海外”暗示世事变迁,“麻姑”则是传说中的仙人,常用来比喻高洁的人。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富有哲理的画面,使读者在品味之余能够深思。

对于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还有以下一些建议:

  • 在欣赏时,可以结合杨起元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寓意。例如,诗中的“沧海外”可能反映了作者对政治变革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 注意诗中的韵律和节奏,这对于理解诗歌的音乐美非常重要。杨起元的诗歌在音律上的把握相当准确,这对于理解诗歌的整体意境至关重要。

《送友之建昌》不仅是杨起元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也是明代文人面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也能够从中汲取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