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无树着灵葩,弟子谁当绍法华。
七宝浮屠藏舍利,五花香供礼袈裟。
住时却悟前生妄,去日应知后果赊。
从此空山人不到,止交莲社忆兰奢。
挽太虚上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太虚上人》是明代诗人黄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挽太虚上人》的作者是黄衷,字子和,是明朝广东南海人。他在官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曾担任南京户部主事、湖州知府等重要职务,并在任期满后获得了兵部右侍郎的高职。
诗歌原文:菩提无树着灵葩,弟子谁当绍法华。七宝浮屠藏舍利,五花香供礼袈裟。住时却悟前生妄,去日应知后果赊。从此空山人不到,止交莲社忆兰奢。
诗歌内容解读: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佛教景象。首联“菩提无树着灵葩,弟子谁当绍法华”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佛国世界,菩提树上没有树木,却生长着美丽的花朵,象征着清净与美好。颔联“七宝浮屠藏舍利,五花香供礼袈裟”则通过描述一座七宝浮屠(宝塔)中藏着舍利(佛教圣物),以及用五种香花供奉礼佛的场景,进一步丰富了这幅图景。颈联“住时却悟前生妄,去日应知后果赊”透露出诗人在此处居住或修行时的领悟,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尾联“从此空山人不到,止交莲社忆兰奢”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远离,以及对同道中人的怀念。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挽太虚上人》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更是黄衷对人生和佛教哲理的深刻体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