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金马关

七月边风促晓寒,河桥新霁快征鞍。
满堤柳色溪蛮语,何处棠阴野老看。
总谓开诚能化俗,可堪持节更之官。
山邮供张将箫鼓,为谢南中业已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发金马关》是明代诗人黄衷的作品,而非唐代李白所作。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任内对云南地区的关怀与期望。黄衷,字子和,号青厓,是明代广东南海人,他的仕途颇为显赫,曾历任南京户部主事、湖广参政等职,并在云南任职期间有显著政绩。

诗作的原文如下:
七月边风促晓寒,河桥新霁快征鞍。
满堤柳色溪蛮语,何处棠阴野老看。
总谓开诚能化俗,可堪持节更之官。
山邮供张将箫鼓,为谢南中业已安。

接下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诗歌:

  1. 诗歌内容概述:《发金马关》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地方风情,表达了诗人对云南地区和平安宁的向往。诗中提到了“开诚能化俗”、“持节更之官”,这些词语透露出诗人希望以诚意和正直治理地方,促进社会和谐。
  2. 作者背景:黄衷的仕途经历显示了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成就。从南京到湖广再到云南,他在各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作为兵部右侍郎,他的职责之一是维护边疆稳定,这可能也是他创作《发金马关》时的一个考虑因素。
  3. 文学价值:虽然《发金马关》没有直接反映当时的历史事件或政治背景,但它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黄衷的文学才华。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体现在对细节的捕捉以及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捕捉上。
  4. 后世影响:尽管《发金马关》并非广为人知的名篇,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仍值得探讨。《发金马关》所蕴含的治国理念和对地方治理的期望,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然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5.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明代文人的政治态度、地域文化以及边疆治理等方面,《发金马关》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发金马关》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黄衷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侧面。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志趣,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