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玉案山宝珠寺

名山已发兴,空宇复离群。
开楼见西海,出岫指南云。
泉华玉霤接,风籁紫宵闻。
前朝一片石,金薤剥苔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玉案山宝珠寺》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关于这首作品的详细解读:

  1. 创作背景: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他因反对刘瑾专权而被流放云南,晚年归乡,后在昆明闲居。

  2. 原文节选
    名山已发兴,空宇复离群。
    开楼见西海,出岫指南云。
    泉华玉溜接,风籁紫宵闻。
    前朝一片石,金薤剥苔文。

  3. 诗词鉴赏

  • 诗歌以“名山已发兴,空宇复离群”起,描绘了玉案山的壮丽景色及其引人入胜的魅力,引发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无限感慨和向往。
  • “开楼见西海,出岫指南云”两句,通过对楼阁与山峦的具体描绘,展现了一幅山水相映、云雾缭绕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此间,感受到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
  • “泉华玉溜接,风籁紫宵闻”两句,则进一步从听觉角度出发,细腻地刻画了玉案山的自然景观,泉声、玉露、风声等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 “前朝一片石,金薤剥苔文”两句,则是对历史遗迹的赞美。通过对古石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也体现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1. 写作技巧分析
  • 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 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玉案山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游玉案山宝珠寺》作为杨慎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玉案山的独特风光,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