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鸠篇

辞家乡,去亲爱。远从军,万里外。日暮旷野,霜风冻我。
有夫行恻,营巢寄所。蒙鸠语老鸱,摘巢抨去之。老鸱言:此鸟是凤凰,抨之恐不祥。
但可吓去之,不令在我傍。凰止凤飞,羽毛摧颓。五里一返顾,十里一徘徊。
山川嵯峨,嵚岑隐阿。且饮晨露,飧朝霞。祸无常门,福无常家。
咄嗟呼,伤哉谓之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蒙鸠篇》是明代杨慎创作的一首古体诗,通过描绘战争背景和鸟类行为,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微妙关系。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四川新都人,明世宗嘉靖六年进士,授翰林修撰。他因大礼议事件被廷杖后遭遣戌云南永昌卫。杨慎在边远三十余年,博览群书,其著作丰富,被推为明代第一。他的博学多识和才华横溢,使他成为了明代文学的巨匠。
  2. 文学形式:这首诗采用了古体诗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杨慎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在内容上富有深刻的哲理意义。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隐喻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
  3. 艺术特色:杨慎的《蒙鸠篇》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他在语言运用上极尽雕琢之能事,如“辞家乡,去亲爱。远从军,万里外”等句子,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又展示了他对战争生活的无奈。其次,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有夫行恻,营巢寄所”中的老鸱和蒙鸠的对话,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无助。
  4. 思想内涵:《蒙鸠篇》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战争和自然的诗歌,它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的恐惧、忧虑和挣扎。通过这首诗,杨慎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无常和命运不公的感慨。

杨慎的作品在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辉煌的政治生涯,也有坎坷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中,使得《蒙鸠篇》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之作。

《蒙鸠篇》是杨慎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出的一部杰作。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邃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