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阴那山寺

寻幽山寺爱芳菲,日日凭栏望翠微。
绿树中边黄鸟叫,红楼高下白花飞。
前峰晴接后峰雨,近涧声随远涧归。
幸有名山供笑傲,未须遽忆故园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阴那山寺》是明末清初诗人黄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悟。

下面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黄锦(一五七二—一六五四),字孚元,号絅存、絅庵。饶平人。明熹宗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由庶常授检讨,与修《神宗实录》,主制诰。时魏忠贤当道,乃乞外任。思宗即位,始以少詹充日讲官。尝任会试考官,所拔皆知名士。升吏、礼二部侍郎,累官礼部尚书。以老乞归,享年八十三。著有《笔耕堂诗集》。
  1. 诗歌原文
    寻幽山寺爱芳菲,日日凭栏望翠微。绿树中边黄鸟叫,红楼高下白花飞。前峰晴接后峰雨,近涧声随远涧归。幸有名山供笑傲,未须遽忆故园扉。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游阴那山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面,使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用词精准: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如“绿树中边黄鸟叫”,“红楼高下白花飞”,使画面更加鲜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情感丰富: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1. 艺术特色
  • 韵律和谐:诗歌押韵严谨,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意象鲜明:诗中的意象鲜明生动,如“寻幽山寺”、“绿树中边黄鸟叫”等,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写作背景
  • 《游阴那山寺》可能是在诗人游历阴那山寺时所作。在游览过程中,诗人被寺庙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1. 主题思想
  • 通过对阴那山寺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希望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快乐,不要被世俗的名利所困扰。
  1. 文化价值
  • 《游阴那山寺》不仅是一首描写山水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作品。它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1. 历史影响
  • 尽管《游阴那山寺》是一首相对较短的诗歌,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对其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和评价。

《游阴那山寺》不仅是一部描写山水的诗歌,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内涵,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美的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