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河池城看筑工

孤城一上一伤神,佚道犹难信子民。
累土莫忧过百雉,结茅今已历三旬。
山来粤北连多隘,地去黔西在接邻。
近报荒蛮窥四境,正思戎马泪沾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河池城看筑工》是明代诗人黄公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孤城一上一伤神,佚道犹难信子民。
    累土莫忧过百雉,结茅今已历三旬。
    山来粤北连多隘,地去黔西在接邻。
    近报荒蛮窥四境,正思戎马泪沾巾。

  2. 诗歌背景
    黄公仪创作了这首《登河池城看筑工》,以反映当时边疆地区的军事建设情况。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边疆安全的关注以及对战争的深切忧虑。

  3. 诗歌赏析

  • 诗中“孤城一上”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城市的孤独感和荒凉感。
  • “佚道犹难信子民”反映了当时边疆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信任问题。
  • “累土莫忧过百雉,结茅今已历三旬”描绘了边疆建设者辛勤工作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山来粤北连多隘,地去黔西在接邻”揭示了该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 “近报荒蛮窥四境,正思戎马泪沾巾”反映了边疆不稳定给人们带来的心理负担和情感影响。
  1. 文化意义
  • 《登河池城看筑工》不仅体现了明代边塞诗的特点,还展现了作者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 该诗通过对边疆军事建设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视。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孤城”、“荒蛮”、“戎马”,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登河池城看筑工》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