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无量寺

青嶂如屏展画图,沿涯认塔径盘纡。
放开眼界随云豁,拨尽烦襟与梵俱。
有钵有衣诸相有,无台无树一尘无。
年来久厌纷嚣障,始向山中觅苾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无量寺》是唐代诗人黄公辅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诗歌背景与作者信息
  • 历史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当时黄公辅在长安任职,有机会登上无量寺的浮图,即塔式建筑,并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 作者生平:黄公辅,字文蔚,是唐代著名的文人和学者,他在文学、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作品深受后世赞誉。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原文翻译:《登无量寺》原文如下:“登高望旧国,时危觉神魂。霜台山色异,钟阜水声新。云树遥分楚,江流半入秦。孤城向落日,万里一沙尘。”
  • 赏析: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描绘了从高处俯瞰故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感受。诗中“云树遥分楚,江流半入秦”两句,通过地理方位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广阔的视野。
  • 主题思想:这首诗体现了黄公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 诗中的自然景观描述
  • 云树远眺:诗中“云树遥分楚,江流半入秦”描绘了云与树相融合的远景,以及长江水流蜿蜒入秦地的景象,展现了辽阔的地理空间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 霜台山色异:在这首诗中,霜台山的景色独特,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
  • 水声新感:钟阜的水声听起来清新悦耳,与周围的景色相互映衬,增添了诗作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登无量寺》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思想内容受到后人的喜爱,也成为了研究唐代诗歌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