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孔明庙

远结茅庐野水滨,几翻风雨秀荆榛。
敝门昼掩高千古,愧我青巾多路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孔明庙》是明代著名诗人杨爵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人背景
  • 杨爵,字伯珍,一字伯修,生于陕西富平,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人物。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年轻时边耕边读的学者到成为进士,再到直言进谏、遭受牢狱之灾,最后在经历无数磨难后终获释回乡。其人生历程反映了明朝中晚期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复杂性。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原文
    远结茅庐野水滨,几翻风雨秀荆榛。
    敝门昼掩高千古,愧我青巾多路尘。
  • 译文注释:诗中“野水滨”指的是作者隐居之地,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荆榛”指代自然植被茂盛的状态,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生机勃勃与作者内心的感慨。“敝门昼掩高千古”,则描绘了一座破旧的门扉,虽然被遮蔽但仍显得历史久远,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渺小。“愧我青巾多路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尽管历经坎坷仍然感到羞愧,因为自己曾身处尘土之中。
  • 作品赏析:杨爵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经历和心态。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引出内心的抒发,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的美感也有情感的深度。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杨爵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诗中“敝门昼掩”象征着人的渺小与时间的无情,而“高千古”则表达了历史长河中个体的短暂与伟大。这种对比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谒孔明庙》不仅是杨爵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更因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的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