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坡岭文山丞相表忠祠

间关炎岭奋霓旌,谁道平胡竟不成。
三户有人消楚恨,八公无险慑秦兵。
魂随精卫填南海,碧化苌弘向北平。
正气到今凝不散,年年花鸟自江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坡岭文山丞相表忠祠》是明代诗人黄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蕴含了深刻的历史与哲学意涵,其背景、内容、风格等均值得细致探究。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介绍:诗人黄佐(1490-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先生,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黄佐的正德辛巳进士,历任江西佥事、广西学政等职,因母病辞官归家后,嘉靖十五年改任翰林编修兼左春坊左司谏,并最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被罢官。他著有《泰泉集》《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及《广东通志》等著作39种,数百卷,其中尤以《广东通志》影响最大。

  2.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明朝中后期的背景下创作的,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外患频仍,国运艰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五坡岭上文山丞相的表忠祠,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以及个人的理想追求。诗中“间关炎岭奋霓旌”描绘了文山丞相在危难之时的英勇形象,体现了诗人对抗外敌入侵的决心和勇气。

  3. 诗歌内容: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充满了激昂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如“间关炎岭奋霓旌,谁道平胡竟不成”,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平定边患的坚定信念;“三户有人消楚恨,八公无险慑秦兵”,则反映了诗人对个体英雄主义的赞美和对国家大义的支持。

  4. 诗歌风格:黄佐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深刻表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此诗在风格上也继承了这一特点,通过简洁有力的词汇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五坡岭文山丞相表忠祠》不仅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与文化信息的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也能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