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对菊

且随麋鹿走山林,岂合簪缨击此心。
永夜鼓钟欺鬓短,小楼风露报秋深。
鸾声自作孙登啸,龙卧谁为梁甫吟。
潇洒不知贫与病,东篱元有万黄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对菊》是明代诗人黄佐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黄佐,字才伯,号泰泉先生,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是明朝的一位文学家。他曾任编修、江西佥事、广西学政等多个官职,因母病辞官归家,后因忌者弹劾被弃官,晚年得到赠谥“文裕”。

  2. 作品原文:且随麋鹿走山林,岂合簪缨击此心。永夜鼓钟欺鬓短,小楼风露报秋深。鸾声自作孙登啸,龙卧谁为梁甫吟。潇洒不知贫与病,东篱元有万黄金。

  3.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和对自身境遇的抒发,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境的人生态度。诗中的“永夜鼓钟欺鬓短,小楼风露报秋深”两句运用了意象叠加,通过秋天的鼓钟和风露来反衬内心的孤寂和落寞,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感悟。最后两句“潇洒不知贫与病,东篱元有万黄金”则体现了诗人对于富贵名利看淡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

  4. 艺术手法:《秋夜对菊》在艺术上采用了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如诗中的“但随麋鹿走山林”与“岂合簪缨击此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逃离世俗的束缚,后者则暗示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此外,诗中的“秋夜”、“风露”等元素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5.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菊花常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而诗中“小楼风露报秋深”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季节变化带来的情感体验。同时,诗人通过“龙卧谁为梁甫吟”这样的诗句,也展示了其对古代隐士文化的理解和借鉴。

《秋夜对菊》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明代文人对自然美、人生态度以及社会理想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