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九江杜通判

杜曲传千载,韦经守一窗。
徽声驰北戒,新命佐南邦。
视篆垂朱绂,飞书出皂幢。
群峰浮鹿洞,九派接龙江。
日下华辀发,风前叠鼓韸。
临岐何所道,珍重锦韬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九江杜通判》是明代诗人黄佐的作品

黄佐(1490-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先生,是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其家族在明朝有着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黄佐的正德辛巳年(1521年)进士及第后,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包括江西佥事、广西学政等,因母亲病重辞官归家。嘉靖十五年(1536年),黄佐以翰林编修兼左春坊左司谏的身份跻身朝堂,不久升为侍读掌南京翰林院,最终升任南京国子祭酒。

《送九江杜通判》是黄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九江地区的历史与自然风光。其中,“杜曲传千载,韦经守一窗”描述了历史悠久的杜曲地区,以及韦经在此地坚守的职责。诗中还写到“徽声驰北戒,新命佐南邦”,表达了对新任通判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在新的地方发挥才能,助力地方发展。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又体现了他对当地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送九江杜通判》不仅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黄佐的文学成就,还能进一步领略九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