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月西楼已可望,雁声断处一痕霜。
微纷露叶光犹淡,初上风帘气自凉。
羌笛漫教悲旧曲,蛾眉空与妒新妆。
只将今夕娟娟影,预卜中秋一夜长。
八月初三夜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初三夜月》是明代黄克晦的作品,而非宋朝苏福的创作。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纤月西楼已可望,雁声断处一痕霜。微纷露叶光犹淡,初上风帘气自凉。羌笛漫教悲旧曲,蛾眉空与妒新妆。
《八月初三夜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和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秋夜的宁静和美丽。诗中的“纤月”、“雁声断处”等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寂静和辽阔的天地。诗人通过对露水、月光的描述,传达出一种清冷和孤寂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叹。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生动的夜景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静谧而深沉的美。同时,诗中的用词也颇具特色,如“纤月”、“雁声断处”等,都富有诗意和画面感,使得整首诗更加动人。
在文学史上,《八月初三夜月》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和文化特点。
《八月初三夜月》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去细细品读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