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前白雁

白雁联翩起朔方,云烟万里更微茫。
体轻似怯金河冷,声急翻愁玉塞长。
阵过中宵迷月色,影流平渚乱波光。
那堪早信横秋度,摇落蒹葭夜夜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霜前白雁》是明代诗人黄儒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霜前白雁》的相关介绍:

  1. 作者背景:黄儒炳是明代广东顺德人,字士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晚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和时代性。
  2. 诗歌原文
    白雁联翩起朔方,云烟万里更微茫。
    体轻似怯金河冷,声急翻愁玉塞长。
    阵过中宵迷月色,影流平渚乱波光。
    那堪早信横秋度,摇落蒹葭夜夜霜。
  3. 诗歌解析:这首诗通过对白雁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壮美景色以及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诗中的“白雁联翩起朔方”形象地表达了边塞的辽阔与壮丽,而“云烟万里更微茫”则描绘了大漠的空旷与辽远。诗人用“体轻”、“声急”等词语生动刻画了白雁的形象,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些振翅高飞、疾声哀鸣的白雁。诗的最后一句“那堪早信横秋度,摇落蒹葭夜夜霜”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4.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映。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霜前白雁”象征着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苦难,而“金河冷”、“玉塞长”则反映了边防的严峻形势。
  5. 文化影响:《霜前白雁》作为明代诗歌的一个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和深沉忧国情怀,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6. 现代解读:《霜前白雁》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它不仅是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作品,也是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霜前白雁》是明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对于热爱文学和中华文化的人们来说,深入研究和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