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本之纪善赴鲁府

曾从巴蜀辅亲藩,零落堂萱泣血还。
喜向孔林怀圣德,遥从鲁国缀清班。
曳裾时复临沂水,拄笏多因望泰山。
老去宦情随意适,优游文翰乐幽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杨荣的《送梁本之纪善赴鲁府》赏析

杨荣创作的七言律诗《送梁本之纪善赴鲁府》以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巧妙结合,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的开篇“曾从巴蜀辅亲藩,零落堂萱泣血还”通过描述诗人曾经在巴蜀辅佐亲藩的经历及其内心的悲凉,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深沉的悲壮感。接着,“喜向孔林怀圣德,遥从鲁国缀清班”则转入对圣人德行的颂扬和自身职责的承担,展现了诗人对朝廷忠诚的态度和崇高的理想。

“曳裾时复临沂水,拄笏多因望泰山”描绘了诗人行走江湖、侍奉朝廷的景象。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仕途坎坷,也表达了其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同时,“老去宦情随意适,优游”则反映了诗人晚年的心态和生活态度。诗人用“优游”二字,既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淡然态度,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和自在。

“送梁本之纪善赴鲁府”一句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也是杨荣对这位友人的深情厚意的寄托。诗中通过对梁本之赴鲁府的描写,寄寓了对友情、国家和历史的深深思考。杨荣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梁本之赴鲁府的路途,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送梁本之纪善赴鲁府》是一首充满历史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对梁本之赴鲁府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杨荣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更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这首诗不仅是杨荣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历史背景下文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