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宋尚书

早有声华著外台,还陪宗伯见多才。
垂绅已喜登廊庙,听履应宜位鼎台。
遥望旌麾云外去,俄惊旅榇峡中回。
九重紫诰隆褒赠,不独生荣死亦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宋尚书》是一首由明代著名政治家杨荣创作的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

  1. 作者简介
  • 杨荣:字勉仁,号默庵,室名静轩,福建建宁府建安(今建瓯)人。他是明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号“东杨”。杨荣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在文学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1. 诗歌原文
  • 早有声华著外台:早有名声和才华在朝廷内外广为人知。
  • 还陪宗伯见多才:还能陪伴在高官宗伯身边见到众多英才。
  • 垂绅已喜登廊庙:已经可以自豪地登上朝廷的高堂。
  • 听履应宜位鼎台:行走时的步伐应当适合高位。
  • 遥望旌麾云外去:远远望着旌旗在云外飘扬而去。
  • 俄惊旅榇峡中回:忽然间听到棺椁从峡谷中归来的声音。
  • 九重紫诰隆褒赠:受到九重天的紫诰褒奖,荣耀至极。
  • 不独生荣死亦哀:不仅生前荣耀,死后也让人哀痛。
  1. 诗歌赏析
  • 政治背景:《挽宋尚书》可能创作于杨荣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辉煌时刻。
  • 艺术特色: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杨荣作为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能。
  • 文化价值:作为“三杨”之一,杨荣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作品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文化风貌。
  1. 历史评价
  • 杨荣的政绩:在永乐年间,杨荣参与了兰纳穆尔河战役,为保卫国家立下战功,后被提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明朝初期的重要人物。
  • 文学成就:除了政治上的成功,杨荣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可以看到《挽宋尚书》不仅是一首充满政治色彩的挽诗,也是杨荣个人文学才华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以及杨荣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