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麻已终制,祥琴发新声。轩前双老鹤,闻之飞且鸣。
曲终静坐生遐想,此鹤先人在时养。闻琴仿佛似知音,长日轩前听琴响。
先人时复一理弦,振羽蹁跹声划然。自从人琴俱已矣,吞声饮恨逾三年。
此日闻琴声喔喔,似谓九原人复作。物情如此感人心,不觉潸然双泪落。
嗟君自是纯孝人,百年无日不思亲。由此开轩名听鹤,一回听鹤一沾巾。
听鹤书房
介绍
《听鹤书房》是明朝邓林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作者背景介绍:邓林,字士齐,一字观善,号退庵,广东新会人,明朝诗人。他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举人,后因言事忤旨被谪戍保安,赦归后居杭州去世。邓林的文学成就颇丰,著有《退庵集》、《湖山游咏录》,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听鹤书房》作为其代表作之一,自然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作品原文与翻译:《听鹤书房·裹麻已终制》是该作品的开篇之作,全文如下:裹麻已终制,祥琴发新声。轩前双老鹤,闻之飞且鸣。曲终静坐生遐想,此鹤先人在时养。闻琴彷佛似知音,长日轩前听琴响。先人时复一理弦,振羽蹁跹声划然。自从人琴俱已矣,吞声饮恨逾三年。此日闻琴声喔喔,似谓九原人复作。物情如此感人心,不觉潸然双泪落。嗟君自是纯孝人,百年无日不思亲。《听鹤书房》通过描写老翁与双鹤的互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展示了邓林深邃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特色分析:在《听鹤书房》中,邓林不仅运用了传统的诗歌形式,而且巧妙地融入了音乐元素。诗中“裹麻”、“祥琴”的意象,不仅指代乐器,更象征着人生的沉静和思考。而“双老鹤”则成为诗中重要的视觉象征,它们的存在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一份宁静和谐的氛围。此外,诗中的“曲终坐遐想”和“物情如此感人心”等表述,展现了邓林对于生命、亲情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文化与历史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听鹤书房》不仅是邓林个人的代表作,也代表了明朝中期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通过对邓林生平和作品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明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同时,《听鹤书房》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听鹤书房》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的展现,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历史的回望。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不仅能欣赏到邓林卓越的艺术才华,还能从中领悟到更多关于人性、家庭和社会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