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头遇翟梧台丈

晴江净不流,白石竹林幽。
缆短随阴系,鸥轻逐水浮。
逢迎值林叟,鸡黍晚欢留。
相送柴门外,娟娟山月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博头遇翟梧台丈》是明代诗人郑学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功底。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郑学醇:郑学醇,字承孟,号句漏居士,广东顺德人。他于隆庆元年中举人,后任武缘知县,并有《句漏集》传世。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郑学醇不仅创作了多首反映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的作品,还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研究的历史资料。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与内容解析
  • 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晴江净不流,白石竹林幽。  
缆短随阴系,鸥轻逐水浮。  
逢迎值林叟,鸡黍晚欢留。  
相送柴门外,娟娟山月秋。  
  •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其中“晴江净不流”形容江面平静如镜,没有任何波动;“白石竹林幽”则描绘了一处幽静的自然环境,白色的石头和茂密的竹林构成了一个宁静的背景;“缆短随阴系”形象地表达了小船因天气原因而不得不暂时停靠的情景。最后两句“逢迎值林叟,鸡黍晚欢留”,通过描述与老人相遇时的欢乐和傍晚时分的小聚,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郑学醇在《博头遇翟梧台丈》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 简洁明了: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简单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意境优美:诗中的景物描绘细腻入微,无论是江面的宁静、白石的幽深还是林中的悠闲,都通过诗人的笔触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之中。
  1. 文化背景
  • 明代诗歌特色:明代是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和哲理性。郑学醇的诗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在创作中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广东顺德地区文化:郑学醇的故乡广东顺德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山水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多样,为郑学醇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同时,广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文化教育和文人墨客的文化传统,这也为郑学醇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1. 社会影响及评价
  • 历史地位:《博头遇翟梧台丈》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郑学醇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世学者和读者所传颂。
  • 现代评价:在当代,郑学醇的这首诗仍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博头遇翟梧台丈》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诗歌。诗人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细腻的景物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这首诗不仅是郑学醇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

相关推荐